中药常识巴豆
2020-01-30 14:35 来源:秦皇岛养生网
【产地分布】
生于山谷、林缘、溪旁或密林中。多为栽培。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此外、浙江、江苏等地亦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
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堆置2~3天,摊开,干燥。
【药材性状】
卵圆形,一般具三棱,长1.8~2.2厘米,直径1.4~2厘米。表面灰黄色或稍深,粗糙,有纵线6条,顶端平截,基部有果梗痕。破开果壳,可见3室,每室含种子1粒。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,长1.2~1.5厘米,直径0.7~0.9厘米,表面棕色或灰棕色,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,另端有微凹的合点,其间有隆起的种脊;外种皮薄而脆,内种皮呈白色薄膜;种仁黄白色,油质。无臭,味辛辣。
【性味归经】
性热,味辛。有大毒。归胃经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外用蚀疮。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峻下逐水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
内服:巴豆霜入丸、散,用量0.1~0.3克;外用:适量,研末涂患处,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。用于恶疮疥癣、疣痣。
【药理研究】
刺激消化道,产生剧烈腹痛;催吐;兴奋肠肌;增加胆汁和胰腺分泌;抗病原微生物;抗肿瘤;促肿瘤发生;抗炎;致突变;可使血小板凝集。口服巴豆油1滴可致激烈腹泻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流感杆菌等在体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,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
本品含巴豆苷、巴豆酸、棕榈酸、花生酸、巴豆毒素Ⅰ、巴豆毒素Ⅱ、亚麻酸、巴豆醇等成分。尚含巴豆醇的双酯化合物及疏水性三酯化合物,具刺激性和致癌活性。
【使用禁忌】
无寒实积滞、体虚者及孕妇禁用,不宜与牵牛子同用。服巴豆后,不宜食热粥,饮开水等热物,以免加剧泻下。巴豆内服中毒能产生口腔、咽部及胃部的灼热感,刺痛,流涎,恶心,呕吐,上腹剧痛,剧烈腹泻,大便呈米泔样,尿中可出现蛋白、红细胞、白细胞,管型,并可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少尿尿闭。中毒重者出现谵语、发绀,脉细弱,体温和血压下降,呼吸困难,终致呼吸、循环衰竭而死亡。外用可使皮肤黏膜发赤起疱,形成炎症,乃至局部组织坏死,服巴豆后若泻下不止,可以黄连、黄柏或绿豆煎汤冷服,或食冷粥,饮大豆汁以缓解。
【相关药方】
①治肝硬化腹水:巴豆霜3克,轻粉1.5克,放于四、五层纱布上,贴在肚脐上,表面再盖二层纱布,经1~2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,待水泻,若不泻则再敷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②治喉痹:白矾(捣碎)60克,巴豆(略捶破)15克。同于铫器内炒,候矾枯,去巴豆不用,碾矾为细末,遇病以水调灌,或干吹入咽喉中。(《百一选方》)
③治咽喉闭塞,不通甚者:巴豆(去大皮)一枚。上钻中心,绵裹,令有出气处。内于鼻中,随时左右,时时吸气令入喉中,立效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小儿痰喘:巴豆一粒,杵烂,绵裹塞鼻,痰即自下。(《古今医鉴》)
⑤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:巴豆去壳,炒焦,研膏,点肿处则解毒,涂瘀肉则自腐化。(《痈疽神秘验方》乌金膏)
胆囊炎什么症状
西宁治疗牛皮癣费用